新闻中心
站内搜索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际贸易2015—再开放些 再完美些
发布时间:2015-01-05   + 14291

    区域贸易合作,再顺畅一些 

    2014年,中韩自贸协定与中澳自贸协定都已结束实质性谈判。它们或将于2015年完成签署并正式实施。据统计,目前,中国在建的自贸区有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的有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和瑞士的自贸协定等均已实施;而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有8个。我们期待,在2015年中国的自贸协定来得更猛烈些,中国与斯里兰卡、挪威的自贸协定,以及与海合会、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能够更快速的推进。

    很多出口企业在中澳自贸协定实质性谈判结束刚一结束时,就已经调整了业务方向。例如,一些原本以日本和美国两大传统市场为主要目标出口国的企业因为中澳自贸协定正在越来越重视澳洲市场,主动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澳洲市场。我们相信,随着自贸协定的实施,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在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将会有所提升。

    据企业表示,他们十分盼望自贸协定的签署,希望从中享受到更多的关税减免待遇。如今中国国内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不少订单发生转移至东盟国家,一旦关税减免将有效降低出口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加对进口商的吸引力。出口企业期待,部分已经转移出去的订单将受益于自贸区的实施而回流。总体来看,与东盟国家相比,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在高附加值的工艺复杂的产品上,以及高素质劳动力方面优势明显,产品质量与交货期更加及时可靠。

    出口质量效益,再“高大上”一些 

    2014年前11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全球经济复苏、市场需求恢复尚未企稳的情况下,累计出口额实现了同比增长5.7%的水平。这一数字与“十二五”初期的几年相比,增速明显有所放缓。201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在美国、欧盟的市场份额有不同程度的微降,日本由于经济陷入衰退,我国在日本市场的份额从多年来保持在70%多的水平上,在2014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受多种成本价格压力因素的影响,国际买家对一些大宗的初级纺织产品的订单大量流向越南、孟加拉等东盟国家已成为趋势。难怪很多外贸企业感叹说:“这些订单一旦转移,就再也回不来了。这是制造业未来必须面对的事实。”

    其实,我们不应过多地纠结于市场份额的些微下降。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已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未来的出路再单纯指望份额的提升已没有太大空间。相反,依靠以技术创新来提升行业运行效率,提高单件产品的附加值与利润率,才是我们应该更多地下功夫、花力气的地方。在一些国际贸易采购展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供应商开始推出自己有特色的原创设计,期待在2015年,依靠品质与技术、创新能给出口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市场。

    企业“走出去”,步伐再大一些 

    尽管自贸协定的谈判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很多人都认为这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是一个机遇,将有效提升中国商品的竞争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长期来看关税的减免依然无法冲抵中国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也就是说,关税减免的利好一定程度上会被国内制造业成本的上升所抵消,与其他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国家相比,中国的产品价格优势仍然不明显。在此环境下,中国纺织品服装制造企业面临的局面是不得不走出国门,转移加工基地。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早于中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产业转移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也是企业应该共同直面的问题。

    转移去哪儿?这是企业最关心的,也是最难判断的问题。天虹选择了越南建立产业基地,浙江科尔选择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开设海外工厂。此外,印尼、孟加拉国、柬埔寨、巴基斯坦、乌拉圭等地都是中国企业重点考察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去年年末,印度综合纺织产业园布兰迪克纺织城(BIAC)前往中国温州招商,主打优势就是劳动力成本较低,期待与温州的纺织服装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与温州相比,温州的用工成本约为每人每月3000元,而印度的劳动力成本折合成人民币仅为每人每月约500~600元。

    江苏裕纶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以自身的经历提醒同行:“走出去”要衡量几点因素:一是投资所在国的政局是否稳定;二是重视文化差异给管理带来的新难题;三是要组建自己的技术管理团队,不能完全依赖外国人。

    中国式纺织工业4.0,进程再快一些 

    由德国提出的工业4.0早已不是新鲜词汇,人们一直在探讨如何追赶德国。工业4.0说的简单点就是工业智能化、信息化。智能工厂的本质是通过信息系统来控制产品的生产,并通过信息技术将客户与产品连接起来,数字化管理安排物品的生产,提升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联性,从而减少人在生产中的参与程度,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精度。

    我们相信大部分国家通过努力都能实现工业4.0,不同的是所需要时间的长短。虽然我们之前讨论过,造成中国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是劳动力成本高企,工业4.0看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尽管智能化后人工成本可以大幅降低,但是对于中国的国情,过剩的劳动力又该去哪儿?该做什么呢?纯西式的工业4.0也许并不适合我们。

    中国纺织品服装加工生产业一直处于比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差、却比东盟等其他地区强的中间位置,正是因此我们难以接到制造最顶级奢侈品的订单,而难度低、价值小的订单也不愿意找我们做,中国企业承接的订单,主要是生产质量中上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果智能化的程度更高了,富裕的劳动力是否可以稍微慢下来,潜心钻研以提高生产质量,精益求精,达到甚至超过欧洲的工艺水平?将中国的制造业再推向新的高潮?中国式的4.0不能是简单的提高智能化,而是在提高智能化和提高工人工艺中寻找平衡点。说白了,就是能让机器做的事就让机器做,而对于复杂的工艺请培养靠谱的工人。

    产品设计创新,思路再广一些 

    对于没实现的事,就不算老生常谈。创新已经于近几年被说得耳朵起茧了,但是在纺织品服装领域实现的结果不够乐观。

    很多向往走出去的企业最担心的就是产品优势不足。越来越多的品牌已经意识到,价格优势越来越难以体现,而且陷入价格红海并不是他们想看到的局面,因此希望做品牌的企业就需要不断挖掘创造力,创新产品,增加市场吸引力。

    怎么创新?如何创新?这些方面我们不妨多向邻国——日本学习。创新源于研究。日本企业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就是肯钻研,在纺织服装领域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2014年,专门销售弹力女裤的品牌Value Planning开设了占地4层的“美腿研究所”。该研究所承担了从面料开发、洗涤、染色牢度及伸缩性的检验,到穿着舒适感改良等与裤装相关的所有研究、检验和开发工作。

    创新重在技术。就在我们抱怨中国服装缺乏原创设计、缺乏新意的时候,日本年轻设计师中已经将3D打印、数码打印、激光切割及超声波压接技术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不仅如此,该国许多面料厂家、设备企业及数码技术公司等都开始关注新一代设计师的需求,并主动与他们合作,希望引领跨界技术的新潮流。

    日本设计师表示,在科技日益发达的情况下,一般化的商品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虽然这种情况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但是从长远来看呢?如果不突破传统,中国服装凭借什么走向世界的时尚舞台?中国制造又怎能打破价格红海,以品牌的面貌进入欧美市场?

    绿色环保生产,标准再高一些 

    近年来,世界纺织品市场上刮起了一股绿色之风。采用对周围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制成的并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产品,成为许多国际尤其是欧美进口商的采购标准。一方面,由于生态纺织品认证的标准较高,对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企业造成一定难度和负担。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管理手段,生态纺织品认证对引导和促进纺织业向有利于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方向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我国是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因而很多大型出口企业更为重视获得相关认证。目前,世界上较有影响力的生态纺织品认证包括oeko-Tex、ToxProof、EcoTex等,众多认证机构都在中国设置了办公室或代理。

    成为中国首批获得OEKO-TEX国际环保纺织协会颁发的可持续纺织品生产STeP认证的溢达集团表示,“我们由此获得了更好的企业形象,并夯实了海外客户对企业的信任,此外还影响了一批供应商和员工,共同为纺织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企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包括在设备、系统上持续地投入资金,还包括舍弃价格低但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供应商,加大采购成本等。

    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生态纺织品的生产,重视环境保护。一方面,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国外大型采购商的青睐;另一方面,这是对中国的子孙后代负责任的行为。在完善的道路上,总会出现阵痛,而阵痛过后,企业将迎来一片光明。